阿基米德FM 合作 关于 加入 下载

穿行于噪音与泡沫的广播“破圈”2.0|阿基米德传媒六周年

六年的声音行走,阿基米德传媒不断摸索百种广播与传播的方向,从技术维度出发掌握传播效率与深度定制;从移动互联网与FM频点之间的差异化发现传播的破圈点;从用户思维方式的改变捕捉新的传播需求……近期,小编将请我们的小伙伴们从各自不同视角来诠释自己对于广播的、媒体的、传播的看法。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到的阿基米德传媒首席合作官成吉的文章:《穿行于噪音与泡沫的广播“破圈”2.0》

“人类由于无法始终保持分析全局的理性状态,往往会根据新近接受的信息来发现需求,判断事物价值”。

这个经济学理论,在传播学同样适用。在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人更容易受到所处场景下距离最近信息影响,无论是潜意识里的潜移默化还是“标题党”的粗暴轰炸,都以“无形的手”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从看到微信群里一条来源不清的信息而八卦、鸡血、热血,到在网红直播间买了三年都用不完的卫生纸,再到交通出行时被大数据“杀熟”……因为发布信息与传播触达成本持续走低,让我们的判断成本越来越高。毕竟追求便捷(“懒惰”)是人性,要想理性辨别需求的真假、信息的真伪,意味着你要拿出毅力与自己的人性对抗,而一些信息发布者期待的正是你跟着感觉走。

泥沙俱下时,清流可贵,但清流独善其身易,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YYDS难。考验媒体的是,在作为社会价值观“引领者”、“把关人”同时,拥有让生产的内容踩准传播节奏,让设置的议程能够引导舆论的能力,在充斥着噪音与泡沫的信息场里成为长期意见领袖、情绪导师,拥有“破圈”传播能力。

广播、报纸、电视……从起名就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受制于传播介质,于是全媒体多端传播成为“破圈”1.0。以广播为例,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从电波到网络、从听众到用户……但这并不意味着影响力会随着名称、介质、对象的转变而同步转移。从1.0突破到2.0,必须实现自我破圈

一、“破圈”即自我破圈

信息传播会遇到一个痛点,即“作为信息载体的产品能触达的用户是基本恒定的”,想要触达到“非我”的这部分群体就需要“破圈”。这不是简单地去开设新的“两微一端一抖”,不是做简单的拆条发布或是投入到内容生产的红海当中,而是在跨圈层连接的基础上,在技术赋能下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找到新用户,并与新用户成功连接起来

以全媒体的样态触达用户的全场景,广播“破圈”需要拥有自我拆解自我组合的能力,主动触达用户、参与到用户生活当中去。比如,在一天24小时里,广播作为媒体产品,是否做到了全时段陪伴用户?用户又如何感受到存在感?

在今年七一期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用数字流全自动打破聚合11套频率100位主持人不同时段的内容,打造了一个仅存在一百小时的《百年大党正青春》红色电台,带来的总传播量近1600万。如果说这100小时的传播模式中形式大于实质,其背后隐藏“破圈”基因可能更值得关注。

这里应用到的是AI语音语义分析及语音拆条与合成等音频技术,彻底打破线性传播形态,自动抓取全国合作广播与当下热点或关键词相关内容,随时生成一个24小时全天不间断并且持续实时更新的“热电台”,在每个时间点、每个场景下,都能发现自己想要的电台,甚至可以自助生成自己想要的专属电台,释放双手、释放双眼,沉浸在自己想要收听的声音世界里。

早上起床想知道自己错过了哪些国际时事,可以边洗漱穿衣收拾自己,边收听“国际新闻电台”开始美好一天;上班路上刷到大象消息,可以打开“大象回家”热电台了解大象最新动向;午间休息时可以打开“故宫热电台”或“基金热电台”长知识;下班有台风可以收听“烟花台风热电台”;晚上跑步有“夜跑热电台”;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深夜,在“雨声”白噪音热电台中进入梦乡。每天24小时里,让每一个时间点都成为电台陪伴、参与用户生活的重要节点。

介质破圈、内容破圈、传播破圈,基于技术赋能,实现多端打通,让内容无边界,延展传播能量。广播的“破圈”2.0,主动出击,从用户思维出发满足需求,用技术赋能越来越了解用户的需求,实现需求与内容、服务实现连通,让自己成为各方连接起来的重要节点。

二、传播即陪伴成长

广播新人入职后,可能都听过老法师们讲过一句话:“你做节目走心不走心,是不是真的想和听众交互,一开口听众清清楚楚”。这里说的核心是共情,通过内容以及表达与受众产生价值共鸣,不是一味贴合甚至讨好“更多的受众、更多的群体”的喜好,而是通过提供的内容与服务,让受众觉得受益带来成长,甚至两者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够让广播融入到“受众的生活当中”,从而实现传播“破圈”。

从生理学上来说,人感知由大脑中12对神经控制,分别对应感觉、运动与混合等。真正的破圈,除了基于场景的内容匹配、多元渠道的联动等形式上主动触达用户,我们还是需要用心的运营,让我们提供的产品真正触达用户的12对感知,而非一路追寻,忘了初心。

除了常态化广播音频节目里,主播们精心制作的或温情、或知性、或轻松风趣地内容成为城市上空温暖地声音以外。是否还可以有更为落地,更为深入触达的传播样态。目前已经有不少上海街镇开设了自己的网络家园电台。街镇社区居民可以收听24小时广播与社区特色的节目内容、获取社区的最新生活通知,还能借助新媒体的功能服务,参与社区线上福利互动、与同社区的居民共同记录自己的生活,参与社区的成长与建设。

比如,“重固镇福泉之声”家园电台。作为上海西郊青浦区的古韵小镇,重固镇福泉之声不仅持续更新本地方言节目,更是在每天的街镇日记里介绍自己的好吃好玩好听的事,在疫情期间,还展开了社区居民一起尝试家门口旅游的特别体验;“泾彩之声”是“浦江第一湾”所在地吴泾镇的家园电台,家门口的社区活动通过电台进行全程“图文音视”全媒体直播,让来到现场和没有来到现场的居民共同感受社区的活力与欢乐,社区课堂也搬到了家园电台当中,居民可以线上打卡,实时参与互动等等。这就是在“破圈而出”的同时对正在形成的新“圈层文化”进行维护与巩固。新广播新传播,就是在自我调整革新、自我成长的路上,不忘初心,让现有用户、新晋用户都能感受到圈层文化的触动,让用户在陪伴中感受参与其中、共同成长的触动。

三、结 语

广播的“破圈”,是一场广播的乘风破浪,更是与用户的共同成长。技术赋能,全场景触达用户,让广播成为生活当中的节点,如果说“我从小听着你的节目长大的”是对广播人最好的褒奖,未来广播全场景的陪伴下,期待听到更多人说出这句话。


以上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全文转载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