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FM 合作 关于 加入 下载

王海滨:融媒转型需要全力推动数字化生产

“我们2023年的目标就是进行音频的全品类数字化生产,用机器合成、机器编排、机器播报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并努力将这种方法转化成可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为上海广播整体融合转型的龙头产品,2015年8月,阿基米德正式上线。秉持“汇天下之精华”理念,阿基米德致力于打造中国广播的“智能收音机”,并从直播交互、媒资存储、数据分析、营收模式等多方面提供媒体融合系统化解决方案。目前阿基米德平台位居细分领域前三名,用户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阿基米德传媒首席执行官王海滨介绍,阿基米德已经构筑了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专业智媒技术体系,领先行业的语音合成、音频拆条和广告识别等能力,可以丰富平台内容的域外数据抓取和整合能力,以及连接物联网的输出能力。 

“2023年,我们充满了期许,也做好了准备。”王海滨说。


2022年是真正的大考之年

 《中国广播影视》:您如何总结2022年阿基米德的整体发展?

王海滨:2022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企业、什么样的产品。从这个角度说,2022年我觉得是真正的大考之年,考验传统业务还有多少价值,它到底能不能转型。

对于阿基米德FM而言,我们仍然按照既定目标推进。一是在技术方面,通过新媒体技术,再加上智能音频重构技术,把存量的广播节目音频变成移动互联网优质内容。二是内容打造方面,持续打造热电台。我们从全网抓取合成热电台,完全能够实现关键词下的自动合成、聚合、编排并进行24小时播出。我们针对2022年的疫情、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事件等都打造了热电台,凸显了主流媒体的声音。三是吸引出版社、专业机构等优质PGC入驻,不断推出适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新内容。四是非传统广播节目意义的电台我们也不断推出,比如睡眠电台、夜晚讲故事电台,都是24小时播出的。


做好新型收听平台

 《中国广播影视》:阿基米德如何定位目标人群和特定场景?

王海滨:我们对内容进行了四级分类,这四级分类最大在第一级,大概有66个分类,再往后还有逐级的层层分类。这个分类实际上是把所有内容放在了一个可标签、可筛选的状态中,便于实现垂类人群的触达。

垂直内容上线后更容易连接物联网端,比如音响、音箱、智能家居等,可以轻松根据标签和分类知道哪些内容适合推送到车机,哪些内容适合推动到音箱,哪些内容适合推送到传统广播进行内容的再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端和互联网端内容的造血机制,也推动了具有广播特色的互联网产品。

 《中国广播影视》:据您观察,目前用户行为在时间、兴趣等方面呈现出哪些新特征?针对用户这些新特征,阿基米德如何调整和发展?

王海滨:通过阿基米德App、小程序、车机等综合数据呈现,传统广播中新闻类、财经类、汽车类、教育类和亲子类节目的总量下降;受版权影响,体育类节目的数量下滑速度也比较快;音乐、生活、新闻类节目持续增长,粗略估计,广播频道中每天有近1.6万小时的播出内容,其中音乐节目约占一半。音乐类新增节目超过三成,但这并不一定表示音乐类内容最受听众欢迎,我认为主要是音乐节目的制作素材比较容易获取、生产成本不算太高的原因。事实上,在整个广播平台上新闻节目的用户收听时长最高,而人均收听时长最高的为财经节目。

阿基米德不会针对某些人群的收听偏好调整平台规划,也不会刻意安排制作某个节目,我们主要还是平台的总体呈现和地域化的推荐。

 《中国广播影视》:你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哪些创新做法?

王海滨:阿基米德追求复合型人才,以及领军型人才,他们在工作中体现出强烈的自驱力和协同感。这就需要公司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鼓励优秀的年轻员工承担起更多责任。整个团队是外向导入型的成长路径:新新优秀毕业生、互联网大厂资深员工、猎头推荐……以求实现新鲜思维和不同工作作风的导入。

团队探索内容与技术板块的平衡,偏向技术为原点的一体化团队,用技术力量来激活传统架构,目前继续推进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进化、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运营为中心进化。同时,我们媒体转型需求出发,建立新型主流媒体对人才要求的评估体系,从文化(思想认同)、专业技能、新媒体素养等多个方面,结合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岗位特征,未来将建立各个岗位角色的能力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对全员进行客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团队升级路线图和时间表,并据此逐步推进团队优化升级,培养一支具备主流媒体素养的新型主流媒体互联网团队。


有掣肘也有措施,技术是关键

 《中国广播影视》:目前对于阿基米德来说,发展存在哪些掣肘?

王海滨:首先,早期的音频市场,知识付费的红利比较大,但各大音频平台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对于内容变现是一个逐步透支的过程。所以到目前为止,据我观察,几乎所有的内容平台都是长期亏损的状态。

其次,音频平台的内容违规和版权困境也是无法回避的,音频领域中版权纠纷频发。 

再次,我们看视频会有弹幕,弹幕可以理解为是双向交流互动。比如我们看B站的春晚要比看电视春晚更容易懂,因为弹幕可以作解读,这实际上是双向输出,很多观众并不只是观看节目,而是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见识、学识等。但是音频是一个固化的单向输出,音频其实是在争夺碎片化的生存空间,这就导致音频市场的商业模式趋于固化,而投资市场对音频领域的趋冷也导致行业陷入尴尬状态。因此,音频从市场到用户的争夺,到今天为止没有真正的赢家。 

但是放眼长远,包括物联网、智能设备的音频触达等都在增加,未来音频市场的消费是可预期的。有一组数据:12%的用户会用平板电脑设备收听音频,到今天为止用PC电脑收听音频的人仍有约8%,不到10%的用户通过汽车,也就是车机的智能硬件来收听音频,还有用户用智能音箱、智能手机收听音频。由此可见,网络音频用户的收听设备越来越多元化,已扩展到用户的整个场景中,这有助于推动音频行业全生态、全场景领域的构建。因此,音频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可期。 

 《中国广播影视》:针对音频市场的尴尬现状,阿基米德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海滨:我认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没有新思维就没有新媒体,要转变思路积极转型,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对接问题;二是先进音频智能技术的积累、大数据分析的积累等至关重要,这样才可能实现针对不同频率的不同特性定位,实时打造链接人群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阿基米德也在不断解决掣肘,拓展音频领域业务的边际。 

一方面,主流音频领域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广告、内容付费、直播打赏、主播培训、IP打造等。对于阿基米德而言,因为我们的背景、出身和发展围绕的核心是广播转型,所以我们不仅会结合传统广播的实际营收,还会思考互联网音频的营收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就是“直播+点播”,这种模式可以将线上、线下的用户同步链接起来。除此之外,我们也会追求上述商业模式的耦合。 

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全力推动数字化生产。比如《第一财经早新闻》中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运用语音合成播报的,在“真真假假”之中我们大步向数字化生产迈进。探索语音合成播报我认为是大势所趋,因为我们想要实现24小时的实时资讯播出就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实现播报自动化、半自动化或者绝大部分自动化,对于我们这种实时生产的直播流状态的广播来讲,它的价值就会倍增,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并很好地实现广告增收。我们2023年的目标就是进行全品类的数字化生产,让机器合成、机器编排、机器播报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并将这种方法转化成可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同时,我们也在推动全新的音乐、有声书合作模式;还有元宇宙产品也在推进;我们也在积极打造线下空间,探索如何提升传统内容生产的营收空间…… 

除此之外,自2021年开始,阿基米德便开始不断探索拓展原创内容的优质性,以及拓展生活原创内容的获取能力。如何能够获取老百姓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原创音频内容,再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推送,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原创内容的持续生产、持续变现,才有可能构筑起一个持续的版权壁垒,形成内容优势,然后再通过toB的内容合作,实现渠道分发。 

总的来说,从阿基米德的角度讲,我觉得就是短期要做好广播的互联网平台,中期深度融合传统广播实现收益增加,远期要考虑基于音频生态如何链接互联网,如何有效地继承传统的数字化内容,成为一个新的媒体名词,这是很关键的。


做好准备,对2023年充满期许

 《中国广播影视》:面对已经到来的2023年,阿基米德有哪些计划? 

王海滨:一方面,我们会更进一步投入到传统广播频率全数字化改造进程中。因为数字化改造会推动传统频率的数字化编排,推进FM端的降本增效,推动FM端内容顺利接到车联、物联,推动传统广播电台的架构从生产到传播样态的互联网化改造,拓展新的互联网广告资源并形成新的增量收益,盘活存量资产经营收益等,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大课题,还是要继续做下去。另一方面,基于数字内容产业的空间运营我们继续尝试,打造可以触达真实用户的产业空间,吸引国资进入到现有平台来助力行业的转型和发展,这也是阿基米德2023年的一个考量。除此之外,我们会在图文音视方面和版权内容领域实现突破。

2023年,我们充满了期许,也做好了准备。


以上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全文转载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