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FM 合作 关于 加入 下载

从东方电台到阿基米德——上海广播的前沿探索

5月15日,复旦新闻学院举行“切问近思半月谈”学术沙龙。阿基米德CEO王海滨受邀参加,与对谈嘉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尹明华教授一起,回顾了上海广播的改革之路,分享了广播新媒体产品“阿基米德”的发展现状。

沙龙上,两位嘉宾与复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等诸多复旦学者共同以“阿基米德”为案例,对声音媒介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为研讨会现场

尹明华教授曾任东方广播电台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作为广播改革的亲历者,他回顾了上海广播从改革之初到发展成为在全国广播中具有绝对影响力的每一步。“东方电台”的建立是在社会重新萌动与外界传播交流的需求上诞生的,从最初招聘体质的大胆创新到新闻节目的内容之“变”, “东方电台”的发展是为走进互联网时代的广播铺垫理论和实践的准备,成功探索了非互联网时代广播的传播关联性。

图为尹明华教授分享“东方电台”的内容之变

如今,踏入互联网+时代,“阿基米德”作为上海广播前沿探索的一个成功案例,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平台、跨地域、跨介质的音频生态圈,为全国广播的互联网转型支起一个有力的支点。

一个能够提供服务的社交音频平台,这个产品理念,阿基米德设立之初既定,至今未变。”沙龙上,阿基米德CEO王海滨从平台理念到技术实力,从行业影响到社会责任,逐一为现场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介绍,也阐述了阿基米德仍在积极探寻的诸多行业发展的问题。

图为王海滨分享“阿基米德”案例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表示,目前在新闻传播研究的领域中,关注文字,关注影像传播的非常多,但是把声音作为独立传播资源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

国外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理论叫“声音景观”,声音的研究价值及发展市场其实非常大,复旦对于此领域想要基于“阿基米德”案例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这也是促成此次沙龙的重要因此。

活动现场,复旦学者与两位嘉宾一起,就“阿基米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为部分问题节选。

问题1:互联网内容传播与传统广播内容传播的差异性在哪里?阿基米德如何应对?

王海滨:互联网时代是海量信息的筛选,而声音区别于文字的可见行,用户是无法快速识别,获取想要的内容。因此对于音频的自动拆条、分类、标签与定制化推送等都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需求。

过去,广播的内容稍纵即逝。现在,互联网音频可保留、可检索、可分享。去年,上海广播就提出了“短音频”战略,要求每一档节目必须有两至三段优质内容可拆分,于社交平台进行二次的分享与传播,阿基米德平台的“前刀”就是音频拆条的在线工具,用户可以对电台内容进行UPGC的再生产与分享,催动传统广播节目向移动互联网化做转型。

让全国2万多档节目都变成可识别、可推送是阿基米德一直在探索的。目前,平台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主播开始为自己的直播话题写标题,打标签,以此提高节目二次检索的便利性,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催生传统广播人意识的转变。

问题2:前面介绍了很多阿基米德技术的发展,技术在广播的改革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海滨:媒体转型不要迷信技术,但要敬畏技术。每一轮的媒体变革都伴随着巨大的技术革命。

阿基米德最难得的一点就是我们拥有一套从产品-技术-数据-运营的全链团队,能做到掌握核心技术,产品研发无外包。

图为沙龙现场的研讨提问

问题3:广播转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如何让思维更互联网化?

王海滨:思维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传统广播思维与互联网思维也是泾渭分明的。

“交互,裂变和分享”是互联网内容传播的核心存在,阿基米德平台的发展也正是围绕着这三点在不断做转变。

问题4:一路转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海滨:一切都是挑战!挖掘聚拢优秀的人才是一种挑战,体质内人的转型、流程的转型、机制的转型是一种挑战,实现盈利是一种挑战,自己的转型蜕变也是一种挑战。

互联网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地方。

图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向王海滨赠送纪念海报

附“切问近思半月谈沙龙”介绍: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分为“跨学科前沿”、“新时代媒体实践”、“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研究新探索”三个系列,其中“新时代媒体实践”系列旨在精选新技术环境下中国媒介改革创新实践的特色案例,探寻面向新时代的媒介创新内在机制和现实意义,搭建学界和业界的对话交流平台。

以上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全文转载

< 返回